导航关闭
其它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媒体报道 > 正文

凤凰网:“爱设创意营”垃圾分类主题设计项目出炉

发布时间 2013-09-01 00:00:00

(链接:http://news.ifeng.com/gundong/detail_2012_08/22/17006357_0.shtml

《垃圾分类视觉手册》新鲜出炉啦!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千亿体育在线(中国)官方网站合办的“爱设创意营”于昨天下午结营,这意味着垃圾分类的主题设计项目揭开神秘面纱。

结营仪式上,6个与垃圾分类有关的项目问世。其中,不仅包括将会陆续派发到街坊手中的《垃圾分类视觉手册》,还有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微电影《1990》、《爱,一直在》,以拾荒者和环卫工人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《拾荒者》,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海报等等。最后,宾果社以作品《拾荒者》高票胜出,成为本届“爱设创意营”的第一名。

轻仔小院教你垃圾分类

5周时间,将近40个日日夜夜,爱设创意营90名同学都在为“垃圾分类”而奋战。项目小组成员围绕项目主题进行头脑风暴,周一至周五是小组成员通力合作的工作日,大家齐聚创意工场,出主意,想点子。每周五下午是各小组间进行PK的决斗日,每周决出一二三等奖。

虽然正值炎炎夏日,但这帮90后孩子放弃了回家避暑,选择了留在学校参加创意营活动。昨日的结营仪式上,6个小组都呈上了小组成品。其中,通册贩小组十几位同学负责《垃圾分类视觉手册》这一项目。经过连夜来的讨论和PK,通宵的绘图和上色,几度易稿的《垃圾分类视觉手册》终于展现在大家面前。

手册分为三大部分:垃圾的产生、垃圾的分类以及垃圾分类宣传。其中,各大部分都由相应的小故事串联起来,最后还附有好玩的垃圾分类连连看小游戏。故事的男主角名叫“轻仔”,女主角名为“小院”,都是五年级的三好学生。故事以“轻仔小院上学堂”为线索,从他俩一起漫游“小蛮腰”讲起,4个生动的小故事将垃圾四分法一一道来。

接下来,《垃圾分类视觉手册》将会陆续派发到街坊手中。街坊可以跟着轻仔和小院,一边学习垃圾分类,一边学讲广州话。

纪录片《拾荒者》关注底层

在宾果社小组拍摄的纪录片《拾荒者》中,这帮90后孩子将目光投向拾荒者。跟着宾果社小组的镜头,时间回到8月1日,人流如织的广州火车站———

拾荒者常年驻扎于此,常年蹲守在各自的垃圾桶旁,在第一时间捡起路人扔下的饮料瓶。

快60岁的张伯来自安徽,尽管头戴一顶遮阳草帽,常年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显得异常黑沉。每当路人递过一个塑料瓶给他,他总会佝偻着背站起身对人说声“谢谢”。

48岁的施大哥,妻子两年前患食道癌去世,儿子被丈母娘带走,“她们家嫌我穷,连他们的女儿都照顾不好,再也不让我见儿子”。妻子去世,儿子离去,施大哥只身从江浙老家来到广州拾荒。

拾荒者居无定所,却凭着一己之力,努力地在太阳底下生存着。

拍摄结束后,宾果社组员给张伯递上一瓶矿泉水,张伯连着说了不下十次“谢谢”。“我们不过是送上一瓶水而已。对方越是感谢,我们越觉得心酸”,组员林惺移说。

“我是流着泪把视频剪完的” 柯丽冰,21岁,千亿体育在线(中国)官方网站大二学生,竟然在“爱设创意营”阶段成果报告会上当众落泪。

此前,她不过是“爱设创意营”的一名普通成员,没有太强的参与感,也没有太多的热情,直到她和同组成员遇见拾荒者,了解他们的故事,她感觉自己瞬间懂得了成长的意义。

8月1日,烈日当空,柯丽冰和宾果社小组其余几位成员一起来到广州火车站。在前两周的实践活动中,他们发现有那样一群处于社会底层的人,被遗忘在角落,饱受鄙夷和歧视,但他们,“其实是最早的垃圾分类践行者”。这群“职业拾荒者”不偷、不抢、不乞讨,他们靠着自己的微薄之力艰辛而用力地生活。

在宾果社小组成员眼中,拾荒者把能卖的垃圾拿去卖,其实是在垃圾源头上帮大家进行了一次分拣。而这群人,他们如何走上这条分拣垃圾之路?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?宾果社小组决定带着镜头一起走近他们。

柯丽冰根本听不懂拾荒大叔的安徽话或河南话,对话全靠其余组员的翻译。拿着镜头的她,大概也没有想到,短短一个下午,竟会成为她人生中某个有特殊意义的转折点。“以前根本没有想过这群人背后会有这么多心酸的故事,感觉自己忽然就长大了”。

拍摄结束,回到学校,连续两个深夜,柯丽冰坐在电脑前剪辑视频,“回看了多少遍,就哭了多少遍”。在8月10日“爱设创意营”的阶段成果报告会上,柯丽冰哽咽着说:“就算通宵不睡,就算大家不认可我,我也决心要把视频剪出来。”